【新闻网讯 记者冯振洲】2008年5月24日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71场主题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本次论坛关注刚刚发生不久的汶川特大地震。本次讲座的的题目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强烈地震,由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滕吉文主讲。
在谈到地震预报的问题时,滕院士分析了地震预报的难处:
五月十六日上午十时,八十八岁高龄的唐有祺院士应邀为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园区的师生做学术报告,题目是“从继往开来中展望化学的发展”,化学院等一百多名师生在人文楼教一阶教室聆听报告。唐老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化学界泰斗L. Pauling,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唐院士从化学与物理学科的分分合合、生物化学的崛起谈起,结合几百年来化学学科发展的种种实例,对化学的核心任务或今后的长远努力方向的未来做了高瞻远瞩的展望。主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开展化学反应的基础研究, 以利开发新化学过程和揭示规律。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的是通过耕耘周期系来合成新化合物并扩展各个元素的化学。这些新化合物可以日积月累,数量发展很快,库存以备筛选之需。创造新制造方法取代旧法制造物资以满足社会需要也是化学的重要功能。
二、 利用新技术和新原理强化分析和测试方法的威力, 使化学工作的耳目趋于灵敏和可靠。化学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新时期中,新的需求不但使自身及其各个分支取得了很大进展,迎来了同步辐射、CCD衍射仪、核磁共振、顺磁共振、扫描隧道电镜、毫微微快速光谱等新工具,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威力更大的方法和仪器面世。
三、创造具有神奇性能的新物质。在最近20年中, 新物质的创制确实也是十分可观的,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一系列高Tc超导氧化物以及以C60为代表的富勒烯类物。分子筛和金属有机物的合成化学也有值得注目的进展。最近对纳米科技的呼声很高。这可能也是创造具有神奇性能新物质的一个途径。当前,基因总谱的工作接近完成,后续的蛋白总谱当可为化学提供更多的机会。 这是揭示生物学中很多奥秘的好机会。
四、生命过程在本质上是化学过程, 但我们所熟悉的体外化学过程一般还远非生命过程那样平易而有效。我们还需要为化学合成开发出像生命过程中的酶那么高效的催化剂。 酶分子简直是一台分子机器。化学家迟早也会掌握如何为某些化学过程开发出分子机器般的催化剂。 我们也不可无视化学在生命以外的化学过程中的优势。 在非生命化学过程中, 温度和压力等实验条件以及化学元素组成不像在生命过程中那么局限, 而且几乎是完全没有限制的。
在提问环节,化学研究所刘同学提问“物理学科的大问题是宇宙的起源,生命科学的起源是人从哪里来,那么什么是化学中的大问题”;唐先生认为,化学中的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分子变化的问题”,如果可以随心所欲的获得所需要的分子,那么化学的大问题就解决了;说到兴奋之处,唐老院士不禁从板凳上站起来抑扬顿挫地为在场的同学从二十世纪初以来关于分子定义的争论说起,直到近年来高分子化学的应用和超分子体系的蒸蒸日上。
会后,唐院士与部分到场的师生合影留念。
重离子束治疗癌症研究的主力军 |